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打造卓越城市,产业工人是主力军

2017/5/14 1:43:59点击:

据《劳动报》报道,在一个令人向往的全球卓越城市,先进制造业也是蓬勃向上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安居乐业的。《市委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奋斗目标,来自一线的职工纷纷把目光聚集在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实现人才创新突破上。他们说,实现卓越城市发展目标,需要政策配套扶持,建设壮大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

  让普通工人也有工作的幸福感

  女焊工周蔚慈已经是两届党代表。身形娇小、面容清秀的她是沪东中华造船公司的电焊工。在那个光影交错的世界里,她已经沉醉其间20多年。

  5年前,正是十次党代会召开那一年,国际航运业进入衰退期,造船业出现产能过剩,很多企业接不到订单,沪东中华造船公司也面临生存危机。在生死存亡的关口,企业开始了创新转型的艰难转身。研制液化天然气船体就是当时做出的重要决策,周蔚慈加入了技术研发团队。现在,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制造液化天然气船体的企业,周蔚慈因此练就了零下163度环境下的船体焊接工艺,他们制造的液化天然气船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能和韩国同台竞争。

  “不改革就灭亡。”周蔚慈代表对于国企如何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中走出困境、闯出生路深有感触,她认为打铁还须自身硬,改革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国企改革,技术创新,少不了高端技术人才,也亟需一大批能实践善操作的一线工匠。”周蔚慈说,现在他们企业已经拥有了张冬伟这样的“大国工匠”、秦毅这样的工人发明家,但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精湛技术的操作工人。她认为,无论是“大国工匠”、技术发明家还是操作型工人,都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建议,在提高“大国工匠”等精英型技术工人待遇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一线操作工人的待遇,进一步提高一线收入水平,对一线工人参与技能培训要采取更多激励措施,“让普通工人也有工作的幸福感”。技术工人不会被机器人替代

  1991年进入工厂车间,沉淀一线20余年,来自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轴承分公司的数控班班长张斌梅代表是一位高级女技师,也是一群“流水线青年”的老师。她说,带了几十年徒弟,现在想招年轻人却越来越难,“要让一线工人队伍稳定,让出色的年轻人走进车间,一定要重视提高一线工人的收入待遇,他们可都是我们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生力军啊!”

  张代表回忆起自己曾经带过的徒弟,“上手速度快,动手能力强,我们那个时代的工人是真正的一技在手。”她说,过去一线工人大多来自技校,工作前就已经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技术教育,“当时年轻人也喜欢进工厂,当工人收入和其他行业没什么差距。”但是,让她感到忧心的是,最近这些年,好的学生不愿意考技校,年轻人即使学了技术,工作没多久就跳槽转行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些还留在一线的,也是抱着拿份工资混口饭吃的心态,积极主动学技术提升技能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张斌梅坦言,收入不高是主要原因。由于近年来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制造业正处于艰难转型过程中,不少企业效益不佳,一线工人收入多年没有调整增加。

  伴随着智能制造业的崛起,人工智能正在一些制造业中逐渐替代传统手工工序,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工人这个岗位需求越来越少,社会将不再需要普通工人了?对此,张斌梅持否定态度。她说,智能机器人现在还只能从事简单工作,在一些复杂工序环节,仍然离不开人工操作。另外,智能机器人也需要人来操控,更需要大量懂技术、熟悉流程工艺的复合型人才。张斌梅表示,现在最缺的就是复合型技术工人,就像雕刻师、画家,要有悟性,更要有时间的捶打、经验的积累。“我很担心,我现在的手艺没有人传承。”张斌梅说,她曾去一些高职院校任职当过教师,发现现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长此以往,技工就要断层了。”张斌梅呼吁,产业工人也是打造卓越城市的主力军,要给予他们和这种社会角色相匹配的收入待遇。